關於創客
創客精神

自造者(英語:Maker,又譯為「創客」),它是指一群酷愛科技、熱衷實踐的人群,他們以分享技術、交流思想為樂。

自造者空間(maker space)就是結合不同自自造者的外部能量,激發每個人的創造力。

 

自造者文化是一種亞文化,是在大眾文化當中產生的變種文化。亞文化通常植根於有獨特興趣且抱有執著信念的人群,

自造者正是這樣的一群人——他們酷愛科技、熱衷親自實踐,並且堅信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它不認同隨意消費,

樂於在現有的資源下創造性的再利用。

 

自造者的興趣主要集中在以工程化為導向的主題上,例如電子、機械、機器人、3D列印等,也包括相關工具的熟練使用,如CNC、雷射切割機等,

還包括傳統的金屬加工、木工及藝術創作,例如鑄造、手工藝品等。他們善於挖掘新技術、鼓勵創新與原型化,他們不單有想法,還有成型的作品,

是「知行合一」的忠實實踐者。他們注重在實踐中學習新東西,並加以創造性的使用。

 

自造者在其中與其他人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或作品,同時儘可能的展示所有的技術細節。他們在交流中聆聽建議獲取啟發,

整合來自不同知識領域的創意是他們的長處所在,所以通常的自造者作品中有很多跨界的合作,許多都是藝術、工程、電子等領域的整合。

他們熱衷於追求事物的本源,對物理、化學、天文等自然學科抱有極為濃厚的興趣,他們樂於探索原理性的真相,「拆解」也是樂趣的來源之一。

 

自造者的社群保持適度的開放,讓來自於各領域的人在尋找到機會的同時也保證社群本身的正常運轉。他們不拒絕任何商業化的可能,

甚至他們當中的有些人精於此道。但同樣很重要的一點是,社群在其中必須保持中立,以避免短視的行為將整個社群拖入利益糾葛的泥沼。

 

從零到Maker(Zero to maker) 

每一個Maker都有不盡相同的開始。 但是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從內心產生的一個簡單的想法「我想要自己做一個這個!」

這個簡單的想法驅動一個人去想要了解這個「想要自己做的東西」、想要了解如何取得材料、想要了解如何製作,

最後能夠自發性的學習必要的知識以及技能,以及想辦法取得完成這個東西所有要素(製作方法、製作材料......等),

這就是一個「Zero to maker」的過程。

 

MakerMaker(Maker to maker) 

當一個Maker開始和其他人建立連結,其中包含分享作品、傳遞經驗或是知識......等等, 甚至成為社群中的一股力量,

對社群做出各種貢獻,不論是技術上的付出、純粹的交流或是分享各種創意以及想法。 最後,用交流分享或是技術上的解惑的方式,

想要使其他人也一起邁入「Maker to maker」階段。

 

Maker到市場(Maker to market) 

因為自造空間和數位社群的出現,知識的更快速流動並且得以被應用,在眾多自造者(群)的付出下,許多的發明和創作因而產生,

一些發明和創作更會引來許多人的關注, 其中有些甚至會產生市場上的潛力。即便只有少數的maker會更進一步的拓展到商業的領域,

但是其對社會造成的影響仍然可能很大。

 

Maker advocate: 

每一種maker類型,背後都有各種的促成因素。 如:教育單位推動更多的DIY課程,並且提供製作上的幫助(工具),

從而推動更多人從零到Maker的過程。 又如:自造空間和Maker社群讓更多的人能夠進展到Maker to maker的階段。

 

引自  維基百科

創客精神